首页-->科学研究-->教学科研动态

IT讲坛2024年第33期 滨海盐沼湿地碳汇功能动态监测与定量评估

时间:2024-12-17 12:25:08 文章来源 :学科 浏览量:29

讲座题目:滨海盐沼湿地碳汇功能动态监测与定量评估

讲座时间:20241219日(周四)下午1400–1500

讲座地点:杭州师范大学勤园23223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黄颖,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生态遥感,具体包括结合原位监测、遥感、模型模拟、人工智能等多元手段,聚焦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多尺度观测与跨尺度整合、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模拟与预测等。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RS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AFM),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TOTEN),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WRR等多个国际TOP学术期刊上,曾被选为全球能量与水循环试验(GEWEX国际性研究计划的亮点成果。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事业单位课题等多个项目,并以子课题负责人身份参与了多项中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任中国滨海蓝碳观测研究联盟(CBCC)单位PI委员,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长江三角洲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Remote Sensing期刊“Remote Sensing of Coastal, Wetland, and Intertidal Zones” 专刊的客座主编(20259月截止);Anthropocene Coasts期刊大河三角洲寻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专刊客座编辑等。

报告主要内容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蓝碳增汇是实现我国碳中和重大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却存在滨海湿地碳汇难以准确定量、模拟和预测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滨海蓝碳资源的有效管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通量塔监测(涡度协方差技术)、潮沟水体溶解态碳通量测量、近地高光谱和卫星多光谱遥感等多元监测手段,(1)识别了潮汐动态淹水影响下长江口滨海盐沼湿地与大气碳(CO2CH4)通量交换的主要控制因子和机制;(2)挖掘了卫星多光谱遥感、新型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在定量评估长江口滨海盐沼湿地固碳功能时空动态变化上的潜能;(3)探究了人类活动(互花米草入侵、芦苇冬季收割等)对滨海湿地碳循环的影响。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滨海盐沼湿地蓝碳潜力精准核算,服务于碳中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